close

生點小病 , 更健康  是我近幾年來買的第一本書

DSCN0687_9139  

買這本書正好是我詢問高藥師有關罩敏益生菌的當時

那時新書才剛出版不久

因為想進一步了解高藥師的產品....所以注意到這本書

其實真正吸引我的是   它的書名<生點小病, 更健康>

從小我就是一個小病不斷的藥罐子

也因為如此   我一直在尋求增強免疫力的方法

十幾年前我就開始吃健康食品和看中醫來調理身體

生點小病,更健康  這幾個字讓我有所體認的不是我的體質

而是看到身邊很少生病的親友  一生起病來就很嚴重!?

四年前  我一個表姊只因為一個重感冒而往生  她平時就是一個不常生病很健康的人

身體若沒有任何的警訊  很容易讓人忽略體內健康狀況

人不可能不生病的  

生病不可怕,錯誤的觀念才可怕 是高藥師在這本書要傳達的重點

第一篇 正視聽!6個必須導正的醫藥思維

第二篇 破迷思!16個不可不知的健康觀念

第三篇 揭黑幕!20個廠商不敢說的藥食真相

第四篇 去疾病!11個常見疾病用藥與副作用

DSCN3637_11765  

書裏告訴我們用藥該有的正確觀念

普遍國人為了追求健康  用藥知識的不足反而傷身

誤用坊間流傳各種的偏方  反而導致國人洗腎人口年年高增

生點小病,更健康  是家裏很值得收藏的一本好書  誠心推薦給大家

DSCN3644_11772  

 

也可以加入活力藥師網 高藥師會很熱心為大家提供任何保健知識喔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生點小病,更健康 剛出版時有優惠  我買了兩本  一本贈好友

以下是朋友的書評  給大家做參考


勇敢揭露,徹底透視、我想是高藥師的著作//生點小病更健康這本書最好的寫照。第一次接觸到高藥師,是一位好友送我這本書,我間間斷斷的閱讀….我想他對我們最重要的觀念啟發,應該是很多事情,看"樹"不見得看到真相,要看"林"才會發現原來很多特別的結果,我們必須秉持認真的心,去觀察每個細部,把錯誤的知識,藉由學習及閱讀,去盡力做到身心靈一致的平衡面向

本書共有四大篇及一則附錄,第一篇由醫學處理的核心問題---「中醫及西醫」開始介紹。本章揭示了我們必須被導正的醫藥思維,中藥和西藥只是分類的不同,各有其好處也有其副作用,端賴如何正確及有效的使用。究竟中藥比較好?還是西藥好?相信是許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。中藥醫學不斷受到西方醫學的挑戰與質疑,但老祖宗的智慧與經驗傳承,已經幾千年,乃是不爭的事實。且自古以來的「藥食同源」之說
,讓中藥不但有滋補、調養及保健等功能,亦可與食材結合作成美味料理,即是所謂的「藥膳」。西藥則是針對病情,直接治療病灶。西藥則比較速效,但服用久了容易出現抗藥性。中藥重在調理,改善身體內的環境。中藥大多藥性溫和,但有些中藥是有劇毒的(如砒霜、生川烏等幾十種),一旦使用不當,後果不堪設想,因此用藥不可不慎。但若是選購有療效的中藥,一定要先請教合格中醫師,或是去政府立案的中醫診所開藥比較保險。

第二、三篇、破迷思揭黑幕

藥不會殺人,你的錯誤觀念才會!藉由正確的科學理論做佐證,去破解不正確的迷思,倡導正確的健康概念。若不幸生病,請與疾病共存,保持內外平衡,從日常生活落實健康,就不一定要仰賴許許多多的健康食品及藥品。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,各種標榜「健康」的食品,充斥市面,加上媒體與廣告的推波助瀾之下,使得健康食品成為一股擋不住的風潮,吃健康食品似乎已成為愈來愈風行的全民運動。健康食品及藥並不是毒,不正確的使用才是。請慎思

第四篇、去疾病////疾病是由多重動力形成的,不僅有身心靈層面,還有社會文

化層面。了解自身疾病的屬性及使用藥品的副作用,落實醫囑的說明,有任何問題須跟醫生做雙向的溝通,,我認為台灣社會因為過去政治歷史發展波折多,普遍有不安全感,因此容易依賴外在權威和物質,像是藥物及醫生。

德政的健保政策,有時會讓我們無形中浪費國家資源,而我們又得不到真正的健康,藉由身心靈合一,配合正確的用藥常識,可以省錢又健康,有效又快樂。


提醒所有認真生活的朋友,身體經常會友善地跟我們發出警訊,可是我們卻因為太忙或缺乏健康的知識而忽略,當健康檢查確認有問題時,卻又猛看醫生猛K藥,所以我們靜下心來將高藥師的書,細細品味,聽聽身體在說話,並藉此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,建立正確用藥知識,我想我們會回歸心靈富有,健康快樂。


購買網站 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27459



下一篇:2012雞籠中元祭-雙龍戲鳯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叮鈴鈴 的頭像
    叮鈴鈴

    用愛打造我的家

    叮鈴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